一张蓝图,承载着詹天佑的强国梦想也留下了生命的遗憾;一条铁路线,以一公里埋葬一名烈士的康慨悲歌,毅然扛起新中国诞生之初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一众钢铁脊梁,迸发出“铁路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铮铮誓言,续写出属于新时代“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人间奇迹。
今年恰逢“十四五’收官之年,举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丰沙铁路线也已迎来开通运营70周年的重要时刻。"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高山挡不住太阳,困难吓不倒英雄汉"激情岁月恍如昨日。巍巍太行山、淙淙永定河,凡是过往,注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印记。
1955年7月15日丰沙铁路线通车仪式。
缘起京张,等待了半个世纪的蓝图
1955年7月15日,丰沙铁路线提前半年接轨通车。国内各大媒体都在显著位置进行了持续报道,无一例外报道内容皆涉及已经开通近半个世纪的京张铁路,更有甚至者在配发线路示意图时,干脆将丰沙铁路线直接称为“新线”,与京张铁路“旧线”同框对比。
"我爱这美丽的春天,更爱祖国这正在改变着的容颜。祖国啊!我爱您爱的那么甜,但我却不爱在嘴上空喊,我一想起您的现在和未来,抱着风钻的双手更把劲添,我让它代替我的声音昼夜不停地叫喊,五年计划四年完成。”这是当年修建丰沙线铁路时,建设者留给我们的属于他们心中的“诗与远方”。
无独有偶,也正是在50年前的那个春天,作为京张铁路会办兼总工程师的詹天佑,率领仅有的两名工程学员徐文泂、张鸿诰,正行走跋涉在北京至张家口的崇山峻岭之中进行线路测绘。1905年6月到达张家口,之后进行回测。第一条,即为随后载入史册的京张铁路;第二条为途经昌平、德胜口,绕道延庆,直达沙城;第三条为从北京丰台穿越永定河谷,走向怀来,即今丰沙铁路线。三条线路各有优劣,丰沙铁路线坡度较缓,虽能有效避开京张铁路关沟段长大坡道,但因沿途陡壁急流,工程浩大。基于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造价高昂而放弃;第二条也因绕道过远不可取,不得已詹天佑选择了第一条路线,即从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虽然,丰沙铁路线无奈与历史失之交臂,但在修建京张铁路时,为解决机车燃煤动力所需,詹天佑还是修建了从西直门途径石景山、三家店的京张铁路支线俗称“京门支线”,这也成为建设丰沙铁路线的先声。
1909年12月京张铁路开通,1955年7月丰沙铁路线通车,从空中鸟瞰,两条蜿蜒的钢铁巨龙,一东一西将北京西山揽入怀中。当年绘就的蓝图,终于历经半个世纪的等待与守候功德圆满,并向世界宣告一个古老民族的开始崛起并踏上复兴之路。所以,当丰沙铁路线开通之际,其与京张铁路同框并与“新、旧”线并称,也就顺理成章。
詹天佑当年测绘的三条京张铁路线路规划图。
激情岁月,重整河山七十载
万里关山跃,青山埋忠骨。如果说,当年詹天佑打通燕山山脉修建京张铁路是“勿屈己以徇人”为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留下一条“争气路”,立下一座用轮轨丈量山河的精神坐标。那么,凿空太行山修建丰沙线,就成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以山河为纸、以技术为笔、以民生为墨,敢叫日月换新天赓续千年文脉和敬畏历史勇毅迈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决绝和笃定。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共和国,已经运行了近半个世纪的京张铁路,是当时首都北京唯一一条直通祖国大西北的钢铁经济大动脉,特别是向西延伸从集宁分轨自二连一直到乌兰巴托和莫斯科的国际线路,越发凸显重要性。但是线路从北京到沙城之间,必须穿越著名的南口关沟与八达岭,虽然只有区区20多公里,除了33‰的长大坡,火车到达青龙桥车站还必须换头折返,严重限制了线路的运能运力,更难以承担新中国建设发展和国计民生日益繁重的运输任务。为此,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丰沙铁路线名列其中,以分担京张铁路北京到沙城段的运输量,不仅能将南口八达岭段运输量提高三倍,同时更能有效保障首都北京与大西北地区日益繁忙的运输需求。
放下钢枪、拿起钢钎。1953年以部队转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四万多名施工队伍,开始进军太行山永定河大峡谷,在零下二十五度冰水中打桩建桥,在悬崖绝壁上破山开道,在单薄的帐篷里与酷暑严寒、蚊虫饥饿抗争。仅仅2年多时间,全场长105公里的钢铁巨龙就冲出永定河大峡谷,绕过官厅水库在沙城与京张铁路接轨。
山河依旧,岁月荏苒。默默矗立在丰沙铁路线上行一号隧道口的丰沙铁路烈士纪念碑铭刻下那段鲜为人知重塑山河的伟大壮举和悲壮。105公里、65座隧道、大小桥梁60多座,全线每一公里就要穿过270米隧道,平均每20米就有1米桥涵,每一公里就要填挖土石五万余方。作为当时国内铁路建设桥隧最密集的线路,全长2500米的16号隧道更成为全国之最。仅此一项就是京张铁路1091米著名八达岭隧道的近2.3倍,工程之浩大,施工难度之艰巨可想而知。遥想当年詹天佑遗憾放弃,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不知道,当年的筑路大军是如何爬上悬崖,系上保险绳在空中打秋千还能抡锤作业,一干就是一整天。我们难以言表,寒冬腊月,跳入滴水成冰的河水,手握冰冷的钢钎,还能挥汗如雨激情澎湃是什么感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108条鲜活的生命和最美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这里,70年与汽笛为伴,守候着这条“英雄路”,更见证着她的新容颜。
1963年1月丰沙复线开工,1972年10月正式开通使用。其中1966年6月竣工的永定河7号桥,全长217.98米,主跨一孔跨度达150米,作为当时亚洲最大钢筋混凝土拱桥成为丰沙铁路线的新景观。1979年,丰沙线进行电气化改造,1984年12月投入运营,作为国内第二条电气化铁路线路,穿行于太行山和永定河峡谷间橙红色的8K机车,成为改革开放中国富起来的新图腾。 2017年,长安街西延至门头沟,4公里多丰沙铁路石景山段潜入地下,扛起的永定河特大桥“和力之门”成为首都北京新地标。2024年11月,因修复加固水毁线路,停开一年多的旅客列车恢复开行。2025年3月,因疫情中断5年,更换了新型国产车厢的K3/4北京至莫斯科国际列车,穿越丰沙铁路线开始试运行。
亦如,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侯仁之先生,在1955年11月《旅行家》杂志上发表的“从丰沙线到官厅水库”文章中描述的一样:“行走在丰沙线每一个旅行者的心里,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现在我们乘坐这条路线的火车前进,沿着永定河的峡谷,曲折盤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峡谷开朗,喜见阳光普照;时而悬崖绝壁,近迫眉睫。车窗中不时闪现出一幅绮丽的景色,但是不等你定睛观看,它又迅速地收敛起來。……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火车都在安全平稳地奔驰前进,好像奏出了一曲雄壮的音乐,打破了这山峡中亘古以来的寂静。机车汽笛偶尔发出的一声嘹亮长响,在万山丛中回旋荡漾,引起了长久的回响,好像宣布说,人在这里已经作了自然的主人。是的, 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丰沙铁路线新景观1966年6月竣工的永定河7号桥。
丰沙点兵,风雨同舟“铁路蓝”的5天5夜
永定河,作为首都北京的母亲河,古称澡水或治水。民间则俗称:小黄河、无定河。据史料记载,自明清以降,数百年间,无定为灾,数倍于前世,造成永定河泛滥的直接原因,就是上游特别是穿越太行山峡谷恶劣的地质条件,水借山势形成的巨大冲击力。清康熙年间,更名永定河,寓意“永远安定”。同样,也体现出两岸黎民百姓对于这条母亲河复杂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寄托。
2023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7时,首都北京地区出现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最高值极端强降雨。顷刻间暴雨如注,山洪汹涌。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和泥石流导致丰沙铁路线发生严重水害,行驶途中的K396次、K1178次、Z180次列车被紧急扣停。食品告急、饮用短缺、信号中断、气温降低,加之暴雨断路,三趟列车共计2800多名被困旅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危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
“我就是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 K396次列车乘务员赵阳,沙哑哽咽安抚乘客的一幕,瞬间传遍大江南北。暴雨中,三趟列车停靠站的“铁路蓝”迅速行动,落坡岭站工作人员从周边村庄购买到方便面、火腿肠等物资,紧急送到K396次列车。沿河城站工作人员将仅有的两袋面粉扛上K1178次列车。安家庄站工作人员将筹集到的方便面、八宝粥等物资搬运至Z180次列车。
目标丰沙线、打通丰沙线。一支支“国防绿”、一队队“铁路蓝”,一面面党旗红,亦如当年修建丰沙铁路线时“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路地同心、军民情深,英雄面前无难事,史诗级画面的基因唤起和强势回归。南北并进,千百大军迅速集结,机器轰鸣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突击小分队、物资补给队,肩扛手抬跋山涉水脚踩泥泞、冒着可能随时而至的洪水和泥石流,沿着当年烈士们开辟的线路前进。
8月2日5时30分,首批丰沙线K396次列车滞留旅客抵达斜河涧站,统一乘车到达北京丰台站。17时30分左右,最后一批Z180次列车旅客在铁路工作人员和武警战士协助下,徒步5公里前往乘车点,乘火车转运至北京丰台站。与此同时,丰沙线铁路线上行沙城至旧庄窝间成功抢通,17时30分,从张家口站开来的临时高铁列车停靠在北京北站,滞留的K1178次列车旅客平安抵达。历经5天5夜,丰沙铁路线滞留三趟列车旅客全部平安疏散。
作为当时参与救援和转移旅客的突击队员,原北京西工务段李响,至今珍藏着一张被雨水浸泡写在广告纸背面的留言便签“好心的大哥:麻烦把这个行李箱寄一下,主要是有孩子的表演衣服,是借人家的要退还,邮寄地址XXX,联系电话XXX”。旅客已经紧急转移,对于这位从未谋面的旅客,面对滞留在车站的行李箱和这张便签,李阳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与重托。至今谈及,他依然会陡然荣耀感爆棚。
现如今,当列车再此穿越丰沙铁路线,永定河畔绿树成荫,休闲广场毗邻林立,修缮一新的农舍站房更加精神抖擞,走进改造成“路地协作文化交流基地”,当时救助和安置过旅客的北京西工务段安家庄线路工区,一幕幕熟悉的场景、一件件见证那过5天5夜的图片和实物,“热血建设、铁路丰碑”、“安家庄里能‘安家’”曾经的过往用这种最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定格,将每个亲历过这场丰沙点兵的人们铭记,竖立并锻就成专属新时代的荣耀丰碑和精神密码。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1925年深秋,独立长沙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叩问咏叹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时; 当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绘出交通强国的伟大憧憬时;当詹天佑发出“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感慨时……。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百年太短,只争朝夕。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新时代的盛世华章已经扑面而来。
(供稿人:李溢春 李响)
联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