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今天,又来唠唠老生常谈的话题。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茶友的留言,其中问得最多的就是:“茶叶放久了是不是都会发酸?”
不少人说得有板有眼,有人说老白茶放久了发酸正常,有人觉得黑茶存久了发酸才正宗,把不少新手茶友都给弄糊涂了。
按理说,像白茶、黑茶这类可以长期储存的茶,只要存放得当,应该是越陈越香,滋味醇厚。
一旦冒出酸感,应该下意识就觉得不对劲。
展开剩余90%但偏偏有些商家为了卖货,硬是把发酸说成是茶叶陈化的独特风味,甚至忽悠消费者“发酸的才是老茶”。
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像迷雾一样,让刚入门的茶友晕头转向。
明明花了大价钱买的陈年好茶,结果喝出酸味,还以为是自己不懂欣赏。
今天,咱们就来撕开这些误导人的说法,讲讲茶叶发酸的真实面目。
《2》
绿茶发酸,正常吗?
作为六大茶类中唯一的不发酵茶,绿茶经高温杀青钝化了多酚氧化酶,天生就不具备长期转化的条件。
喝绿茶,喝的就是鲜爽清甜,一旦茶汤泛起酸意,那滋味可就大打折扣了。
好好的绿茶怎么会发酸?
答案其实很简单,存坏了。
不少人觉得把绿茶放进冰箱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密封的重要性。
拆封后的茶叶频繁进出冰箱,不仅容易吸附冰箱里的杂味,更会反复受潮。
要知道,干燥是绿茶的生命线,一旦干茶吸收水汽,芽叶内部就会产生酸败反应,原本清新的茶香变得沉闷,甚至散发出令人皱眉的酸味。
这就好比梅雨季没保存好的干货,时间一长必然发酸变质。
所以说,绿茶发酸绝不是正常现象,而是储存不当发出的信号。
想要留住绿茶的鲜,密封、避光、低温缺一不可,可别让错误的保存方法毁了一杯好茶。
《3》
黄茶发酸,正常吗?
作为六大茶类中较为小众的存在,黄茶与绿茶堪称“近亲”。
两者加工步骤大体相似,唯独黄茶多了一道“闷黄”工序,微微的有了发酵。
所以在茶汤的风味上,除了鲜爽之外,多了几分醇厚。
但无论如何,清新雅致始终是黄茶的核心风味。
倘若入口茶汤发酸,绝非正常现象。
究其根源,问题往往出在没烘干上。
茶叶加工时,若芽头内部水分残留,干度未达标,多余的水汽就会潜伏在内,会在储存过程中持续侵蚀茶叶养分,引发酸败反应。
这种酸味不仅破坏口感,更意味着茶叶品质已受损。
黄茶发酸,都是水分作祟的结果。
所以,当你遇到这类发酸的黄茶,及时止损才是明智之举。
《4》
白茶存久了,会发酸吗?
作为六大茶类中发酵程度最轻、工艺最为简朴的茶类。
白茶凭借不炒不揉、不杀青的特性,在良好储存条件下能实现持续转化,陈化出药香、陈香、稻谷香等迷人气息。
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常陈化的白茶绝不会发酸。
发酸从来不是老白茶的风味标签,而是品质劣变的警报。
白茶从制茶阶段开始,萎凋与烘干的核心目的就是让茶叶含水量降至安全线以下,为后续陈化筑牢根基。
储存时,更需严格遵循密封、避光、干燥的原则,杜绝湿气入侵。
无论是新茶还是老茶,一旦接触过多水汽,茶叶中的物质就会在湿热环境中无序发酵,引发酸败反应。
当然,更多时候,酸味源于不当储存。
比如,随手将白茶放在潮湿的地下室,或是开封后未密封暴露在空气中,这些行为都在亲手毁掉白茶的品质。
面对发酸的白茶,即使是高价购入的老茶,也建议果断舍弃。
茶叶发酸意味着内部物质已严重变质,不仅风味尽失,还可能滋生有害微生物。
与其抱着侥幸心理继续饮用,不如及时止损,用正确的方法储存新茶。
《5》
红茶,容易出酸味?
发酸的红茶,本质上是品质缺陷的体现。
要弄清楚其中缘由,得从红茶的制作工艺说起。
作为全发酵茶,红茶的核心工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环环相扣,而发酵环节堪称“成败分水岭”。
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时间和氧气供给稍有偏差,就可能酿成大祸。
比如,发酵温度过高会加速茶叶氧化,时间过长则导致发酵过度,缺乏通风更会让茶叶在闷热环境中滋生酸败物质。
这些因工艺不当产生的酸味,是茶叶品质不过关的铁证,这样的红茶,不值得茶客们买单。
但现实中,还有另一种让人困惑的情况:刚买的红茶香气正常,存放一段时间后却酸味渐显。
这其实是储存不当惹的祸。
红茶干茶一旦接触水汽,就像打开了变质的潘多拉魔盒。
水分会激活茶叶中的微生物,加速不良发酵,原本清新的茶香变得沉闷酸涩。
所以说,密封防潮是红茶储存的生命线,稍有疏忽,好茶也会沦为次品。
《6》
岩茶的酸味,谣言有很多。
岩茶圈里,关于酸味的说法五花八门:武夷酸、新茶吐酸、陈茶酸……
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让茶友们晕头转向。
面对一泡发酸的武夷岩茶,究竟该如何判断?
其实关键在于分清“正常酸”与“变质酸”。
刚焙火的岩茶新茶,偶尔会出现短暂的吐酸期。
这是因为高温焙火锁住了茶叶内部的部分水分与物质,随着茶叶自然退火,这些物质缓慢析出,形成轻微的酸感。
但这种酸并非品质缺陷,待退火完成,茶汤便会回归岩茶“香清甘活”的本味。
所以,遇到吐酸的新茶不必慌张,存放一段时间后,酸感自然消退。
然而,若是陈年岩茶出现明显酸味,且夹杂着生青气息,那就要警惕了。
在岩茶储存中,“返青”是导致发酸的常见原因。
当茶叶受潮后,原本干燥紧实的条索吸收水汽,不仅会产生令人不悦的酸臭味,还会破坏岩韵。
这类返青茶已失去品饮价值,果断舍弃才是明智之举。
还有些商家常鼓吹的“武夷酸”,更是需要理性看待。
从科学角度来说,岩茶中的“武夷酸”源于没食子酸等成分,但在茶汤中含量极微,只有极少数味蕾敏锐的人才能捕捉到。
绝大多数情况下,品茶时察觉到的明显酸感,都与工艺瑕疵或仓储不当脱不了干系。
下次再遇到发酸的岩茶,别让“武夷酸”背锅了。
《7》
黑茶存久了,会出现酸味吗?
作为后发酵茶,黑茶独特的“渥堆”工序通过温湿度调控,促使茶叶缓慢转化。
在妥善保存的情况下,黑茶确实能实现“越陈越醇”,展现出甘润醇厚的风味。
但这并不意味着,酸味是黑茶陈化的正常表现。
黑茶发酸,根源往往在于工艺失误或储存不当。
渥堆环节中,若温湿度控制失衡,茶叶发酵过度,就会引发酸败反应,产生令人不悦的酸味。
这就像面团发酵过头会发酸一样,茶叶一旦脱离适宜的转化条件,反而成为酸味滋生的温床。
而在储存阶段,黑茶同样需要精心呵护。
若环境潮湿、密封不严,干茶吸收水汽后,内部物质会在湿热环境中无序发酵,加速劣变。
真正优质的陈年黑茶,茶汤应是顺滑绵柔的,即使年份久远,也不该出现明显酸感。
《8》
提到“酸”,总让人不自觉皱起眉头。
就像想起老曹“望梅止渴”的典故,光是想象青梅的酸涩,都仿佛能感受到牙齿发软。
这种尖锐的味觉刺激,放在茶里,同样难言美妙。
毕竟喝茶讲究的是唇齿留香、喉韵悠长,谁也不想被突兀的酸味破坏了品茶的雅兴。
酸,从来不是好茶的代名词。
六大茶类中,无论新茶还是老茶,若茶汤泛起明显酸味,不是工艺出了纰漏,就是储存出了问题。
下次喝茶时,若遇上这股不该有的“酸”,可别再心存侥幸。
好茶的韵味,从不在酸涩里。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布于:福建省联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